皂角
皂角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
药材名称
皂角
拼音拼读
zào jiǎo
药材别名
大皂角、皂荚、大皂荚、悬刀、鸡栖子
英文名称
Gleditsiae Sinensis Fructus
功效分类
温化寒痰药
药用部分
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.的成熟果实。
动植物形态
落叶乔木。树干及枝有单生或分枝的刺,刺粗壮,红褐色。偶数羽状复叶;小叶3~8对;小叶片近革质,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。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花杂性;花萼钟状,裂片4;花冠左右对称,淡黄色,花瓣4,卵形或椭圆形;雄蕊6~8枚;子房条形,胚珠多数。荚果长条形,扁平,表面红棕色或紫黑色,有光泽,被白色蜡质粉霜。种子多数,长椭圆形,扁平,红褐色,有光泽。花期5月,果期9~10月。
产地分布
生于山坡、林丛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采收加工
于9~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,去净杂质,干燥。
药材性状
长条形而扁,或稍弯曲。表面不平,红褐色或紫红色,被灰白色粉霜,擦去后有光泽,两端略尖,质坚硬。剖开后呈浅黄色,内含多数种子。种子扁椭圆形,外皮黄棕色而光滑,质坚。气味辛辣。
性味归经
性温,味辛、咸。有小毒。归肺经、大肠经。
功效作用
开窍祛痰、散结消肿、润燥通便。属涌吐药。
临床应用
用量1~1.5克,多人丸散;外用适量,研末吹鼻取嚏,或熬膏贴患处。用治中风口噤、昏迷不醒、癫痫痰盛、关窍不通、喉痹痰阻、顽痰不爽、大便燥结;外治痈肿。
药理研究
抗菌。毒性:有溶血作用及其他组织细胞毒作用,特别是对中枢神经系统。药理实验表明,皂苷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产生祛痰作用;尚刺激胃肠黏膜产生腹泻,腐蚀胃黏膜产生吸收中毒;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。
化学成分
含多种皂苷,种子含脂肪油。另含非瑟素、黄颜木素、白桦脂酸、白桦醇、木栓酮等成分。
使用禁忌
体虚、孕妇及咯血、吐血患者忌服。
配伍药方
①治咳逆上气,时时唾浊,但坐不得眠:皂角240克(刮去皮,用酥炙)末之,蜜丸梧桐子大,以枣膏和汤服三丸,日三夜一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皂荚丸)
②治小儿毒气攻腮赤肿:皂角(去核)60克,天南星(生用)6克,糯米一合为末。上为细末,姜汁调涂。(《普济方》)
③治食诸鱼骨鲠,久不出:以皂荚末少许吹鼻中,使得嚏,鲠出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便毒痈疽:皂角(长一尺以上)一条,捶碎,法醋煮烂,研成膏敷之。(《直指方》)
⑤治大小便不通,关格不利:烧皂荚,细研。粥饮下9克,立通。(《政类本草》引孙真人方)
相关中药材推荐
石上柏 shí shàng bǎi
疏风、清肺止咳、解毒止痛、清肿抗癌、利湿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。
苦参 kǔ shēn
清热燥湿、杀虫、利尿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。
草果 cǎo guǒ
燥湿温中、除痰截疟。属化湿药。
丁公藤 dīng gōng téng
祛风除湿、消肿止痛。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。
汉桃叶 hàn táo yè
祛风止痛、舒筋活络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。
栀子 zhī zǐ
泻火除烦、清热利尿、凉血解毒;外用消肿止痛。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。
麻油 má yóu
润肠通便、解毒、生肌。属泻下楷下属分类的润下药。
鹤草芽 hè cǎo yá
驱虫,解毒消肿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。
雷公藤 léi gōng téng
祛风除湿、活血通络、消肿止痛、杀虫、消炎、解毒。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。
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
清热利尿,祛痰,凉血,解毒。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