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葵子
 
					天葵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
				药材名称
						天葵子
					拼音拼读
						tiān kuí zi
					药材别名
						紫背天葵子、千年老鼠屎、野乌头子、地丁子、天葵根
					英文名称
						muskroot-like semiaquilegia root
					功效分类
						清热解毒药
					药用部分
						毛茛科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 (DC.) Makino的块根。
					动植物形态
						多年生小草本。块根外皮棕黑色。茎直立,1~3条,上部有分枝,被稀疏白色柔毛。基生叶为三出复叶,叶柄茎部扩大呈鞘状,叶片圆形或肾形,小叶扇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,3深裂,两面无毛,下面常带紫色,小叶柄短,有细柔毛;茎生叶较小,互生。花单生叶腋,花柄果后伸长,中部有细苞片2枚;花小,白色;萼片5,花瓣状,卵形;花瓣5,楔形,较萼片稍短;雄蕊通常10,其中有2枚不完全发育;雌蕊3~4,子房狭长,花柱短,向外反卷。瞢荚果3~4枚,熟时开裂;种子细小,倒卵形。花期3~4月,果期5~6月。
					产地分布
						主产于江苏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等地。
					采收加工
						5~6月间挖块根,除去须根,晒干。
					药材性状
						不规则短块状、纺锤状或块状,略弯曲,长1~3厘米,直径0.5~1厘米。表面暗褐色至灰黑色,具不规则的皱纹及须根或须根痕。顶端常有茎叶残基,外被数层黄褐色的鞘状鳞片。质较软,易折断,断面皮部类白色,木部黄白色或黄棕色,略呈放射状。气微,味甘、微苦辛。
					性味归经
						性寒,味甘、苦,归肝经、胃经。
					功效作用
						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。
					临床应用
						用量9~15克。用治热毒壅结所致之痈肿疔疮、瘰疬、痔疮,以及疝气、跌打肿痛、毒蛇咬伤等。
					药理研究
						本品100%煎剂用平板纸片法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。断面置于紫外光(365纳米)下 观察,显黄白色荧光,加酸或碱后荧光减退。取粉末1克,加入70%乙醇10毫升,加热回流半小时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盐酸溶液(1%)5毫升溶解,滤过,滤液分置两试管中,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1~2滴,生成橘红色沉淀;另一管中加硅坞酸试液1~2 滴,生成黄色沉淀。
					化学成分
						含生物碱、槲皮素、苹果酸、内酯、香豆精、绿原酸、乌头酸、七叶内酯、琥珀酸、酚性成分及氨基酸等成分。
					使用禁忌
						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					配伍药方
						①治胃热气痛:天葵子6克,捣烂或嚼烂,开水吞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②治肺痨:天葵子120克,放在1只大猪肚子内,煮烂去渣,连吃3只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③治腰酸痛:紫背天葵块根13个(或大块根),捣烂外敷或吞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④治瘰疬,乳癌:天葵子块根1.5克,加象贝6~9克,煅牡蛎9~12克,甘草3克,同煎服数次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⑤治肠粘连:天葵子15克,猪瘦肉60克。水炖至肉烂,食肉喝汤。(《安徽中医药》)
					相关中药材推荐
 
						石上柏 shí shàng bǎi
疏风、清肺止咳、解毒止痛、清肿抗癌、利湿。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。
 
						苦参 kǔ shēn
清热燥湿、杀虫、利尿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。
 
						草果 cǎo guǒ
燥湿温中、除痰截疟。属化湿药。
 
						丁公藤 dīng gōng téng
祛风除湿、消肿止痛。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。
 
						汉桃叶 hàn táo yè
祛风止痛、舒筋活络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。
 
						栀子 zhī zǐ
泻火除烦、清热利尿、凉血解毒;外用消肿止痛。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。
 
						麻油 má yóu
润肠通便、解毒、生肌。属泻下楷下属分类的润下药。
 
						鹤草芽 hè cǎo yá
驱虫,解毒消肿。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。
 
						雷公藤 léi gōng téng
祛风除湿、活血通络、消肿止痛、杀虫、消炎、解毒。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。
 
						车前草 chē qián cǎo
清热利尿,祛痰,凉血,解毒。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。
